忍辱柔和是妙方

“忍”梵文 kṣānti 的意译,有忍受、认可的意思。 即是安于受苦、受害,而无怨恨的德行。

 

佛教提倡忍辱柔和,受辱不怨。 如果为了一点小事,而怀恨在心,矛盾就会逐渐扩大,以至于怨怨相报,不可收拾。 反之,如果遇到矛盾,能够大事化小,小事化无,互相谦让,这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。

 

《佛遗教经》讲: “能行忍者,乃可名为有力大人。 若其不能忍受恶骂之毒,如饮甘露者,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”

 

忍辱的力量,是非常之大的,能胜过一切拳头刀枪。 任何力量,在忍者面前,都会甘拜下风的。

 

何谓“忍”呢?  “忍”是对无端,横逆的事情,不以愤怒心去处理。

 

能忍的人,并不是懦夫。 忍是一种大勇、大无畏、大智慧的表现。

 

忍有四种真义的。

第一,遭恶骂时,默然不报,以沉默折服恶口。

第二,遇打击时,心能平静,以心平气和,处理烦恼。

第三,受嫉恨的时候,以慈和对待,以慈悲心,消除怀恨、嫉妒。

第四,遇毁谤时,感念其德,以感念恩德去化解。

 

据《瑜伽师地论》记载,忍辱含有不愤怒、不结怨、心不怀恶意,三种行相。

 

用什么具体的方法,去实行忍辱呢?

先忍于口,即是不在言语上跟别人计较; 再忍之于面,即是脸上,无不悦的表情; 后忍之于心,即是以慈悲心、平等心,去包容怨恨、差别。

 

所以忍辱者,能增长定力,养成平等互融的心境。 大乘佛法的修持,有六度万行: 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 这都是要靠忍辱来支持的。

 

如果没有了忍辱,所做的善事,都会受到破坏的。 所谓: “一念瞋心起,烧尽功德林”, 就是因为无忍的功夫。

 

《佛遗教经》讲: “能行忍者,名为有力大人”。 能忍辱者,一定是有智慧的人。 以柔制刚,不单只不为一切逆境所转,而且能够感化恶缘。

 

忍辱有三种功用的:

第一,能够平息怨恨。

第二,可以培养善行。 因为忍辱是一种“阴德”,能够增长福报的。

第三,忍是成佛的亲因缘。 因为它是成佛的重要法门。

 

所以,明朝的憨山大师在《劝世文》里面是强调忍辱的。 他说:

红尘白浪两茫茫,忍辱柔和是妙方。

到处随缘延岁月,终身安分度时光。

从来硬弩弦先断,每见刚刀口易伤。

是非不必争人我,彼此何须论短长。

吃些亏处原无碍,退让三分也无妨。

生前枉费心千万,死后空持手一双。

悲欢离合朝朝闹,富贵穷通日日忙。

休得争强来斗胜,百年浑是戏文场。

顷刻一声锣鼓歇,不知何处是家乡!

 

*观成法师开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