\”慈悲喜舍没有够的时候,要越多越好。\”
修道人,一定要培养四无量心。有了四无量心,才能教化众生,令众生离苦得乐。修道人若无四无量心,就与道相违背,就算是修了八万大劫,离佛道尚有十万八千里。
四无量心是修道人应具有的基本条件。何谓四无量心?就是慈悲喜舍。
无量就是没有限量,不半途而废,不中道自画,得少为足,认为够了。其实慈悲喜舍没有够的时候,越多越好,应把它推而广之,扩而充之,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。
(一)慈能予乐。
我们是否给了众生快乐?若是没有,那就是没有尽到慈心。应该朝向“无缘大慈”的目标迈进,不但同情人类的遭遇,而且也要同情动物的遭遇。
如有不幸的事情发生,要实时伸出援手,帮助他们脱离苦海,这是佛教徒应该做的事。不要存着隔岸观火的心理来观赏,那样就失去佛教的救世精神。佛教是慈悲为怀,方便为门的宗教。
(二)悲能拔苦。
我们能不能拔除众生的痛苦?若是不能,那就是没有尽到悲心。应当有“同体大悲”的思想。也就是人溺如己溺、人饥如己饥的精神,佛教以“悲”为宗旨,悲就是怜愍的心;与儒家所说的“悲天悯人”不谋而合。
由此可知,天下圣人的思想,同出一辙,没有离开恻隐之心。佛教主张“慈悲”,儒家提倡“忠恕”,心心相同,这是宗教的髓,如果不如此,那就同于异说外道。
(三)喜是喜心。
我们是不是欢喜学佛法?有没有生忧愁起烦恼,或者闹情绪?如果有的话,赶快纠正,不可任性发展。若有半点习气存在,在七情六欲上用功夫,那就是错误观念。要知道这种观念错不得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
(四)舍是舍心。
我们有没有舍心?如果有,是大还是小?是一时还是永远?
舍就是发心给予众生快乐,拔众生的痛苦,扶人困危,会生起无限欢喜,但不可执着。做完之后,统统把它忘掉,不可留记心头。如果执着不忘,那不是菩萨的愿行。要有施恩不求报的胸襟,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。
宣化上人一九八四年四月廿六日开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