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坐观心收摄六根

古人有句话:“方寸乾坤”。

“方寸”即是我们的心,“乾坤”是世界,自己的内心就是一个世界。

 

佛门说:“静坐观心”,即是于静坐的时候,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。

 

心外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呢?

 

古今哲学家还未能够解答这个谜。 科学家只是从物理片面去认识这个世界。 他们不进入内心的精神世界,所以只是着重于物质。

 

宗教家说世界是神所造的。

 

然而,佛陀告诉我们,这个世界是众业所成,是由业因、业缘、业力所创造的。

 

例如:人起念头去做一件事物是因,因还需要有助缘,才能得果。 好像种子是因,必须依赖阳光、雨水、泥土的助缘,才能够成长。

 

“一念”叫做业因,再有缘来助业因,就有业力,业力成熟时,就是业果了。

 

业有三性,善性、恶性、无记性,无记性即是非善非恶。

 

 善心、善行成为善业,恶心、恶行成为恶业。

我们的心有招感性的。 有时起善念,就招感善缘,起恶念,就招感恶缘,所以心的力量是很大的。

 

佛门禅修静坐,就是要观心,彻底认识自己的心,要观察它的生灭。

这种认识心的智慧和力量,是要在宁静的环境,才能够容易体现。 所以佛门时常要静坐。

 

人的弱点,就是不能够了知自己的心。 任它一时想善,一时想恶。

当恶缘积极活动的时候,心就很容易趋向生恶念头,即是生恶因,近恶缘,成恶果。

 

我们的心内有一个心王,它统摄六根。 六根,即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

这六根不断放纵向外倾驰,眼贪色,耳贪声,鼻贪香,舌贪味,身贪触,意贪法。

 

所谓静坐,就是要收摄这六根,不让它放纵作业。

佛门静坐的形式,又叫做禅修。

 

“禅”梵文是Dhyāna,是冥思、静虑的意思,“静虑”就是收摄六根。

 

什么是“禅”呢?

从广义来说,修禅即是修心。

所以,无论你学那一个宗派,密宗、净土宗、天台宗等等,都是与禅息息相关。

 

 一个真实的修行者,无论是行、住、坐、卧、语、默、动、静,都要安住在禅之中。

所以禅是无处不在,无处不是的。

 

 但是从狭义来说,“禅”是佛教的一个宗派。

大致可以分为“如来禅”和“祖师禅”两种。

 

“如来禅”以佛陀所讲的经教为依归,为文字所传,故又名“教内禅”。

 

“祖师禅”是不依教内经论,不立文字,以心传心,所以又叫做“教外禅”。

 

*观成法师开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