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先比丘答弥兰陀王

有一本经叫《那先比丘经》, 内容记载那先比丘与希腊王弥兰陀谈论哲理的事。

 

弥兰陀王问那先比丘: 人类在外表、头、面目、身体、四肢都是一样,但是命运就各自不同。 为何有些人寿命长?有些人寿命短? 有些人多病?有些人少病? 有些人贫穷?有些人富贵? 有些人出身尊贵?有些人出身低微? 有些人面貌端正?有些人容貌丑陋? 究竟是什么原故各自不同呢?

 

那先比丘就答: 就好像众多树木所生的果子一样,有酸的、有苦的、有辣的、有涩、有甜的。 这些树木为何不同呢? 不同的原因, 在其所栽的树种和土壤不同。 人是因为他宿世的业种不同,而衍结不同业果。 

 

“业”有善业、恶业、不善不恶业。 恶业种子是由“无明”而起。 因为“无明”而生贪、瞋、痴、杀、盗、淫、妄 、两舌、绮语、恶口。 人因“业力”的牵缠而受报,流转在生死苦海之中。 

 

亦有做十善业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、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而感应善报,生天界、色界和无色界诸天。  

 

因为各人业因不同,所以果报亦不同。 有长命的人、有短命的人;有多病的人、有少病的人;有富贵的人、有贫穷的人;有尊贵的人、有卑下的人;有面貌端正的人,亦有容貌丑陋的人。 这些都是以前自己所造作,所决定的。

 

人所作的善恶业,自然跟随自己的神识,在不同的时候,得到不同的报应。

 

弥兰王又问那先比丘: 尊者,所谓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 现在有人想作善事,想得到善报,此人应该预先做善事,或是等到急事有所求时才做呢?

 

那先比丘就答: 善事应该预先做,在事后做的功德就有限。 譬如等到口渴时才来掘地打井,就不能解决口渴,应当事先打井。 所以做善应该事先做,等到饥饿的时候才耕种已经太迟,行善不及时,是不能够有益于别人。

 

人是必须要预先行善作福,储蓄福德资粮,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物质的。 

 

人是应该在身、口、意三业方面,行善修福。 以自身作为修德的榜样,以清净的口业去劝化别人,鼓励别人行善。 不讲是非,不做恶口、两舌、绮语等口业。 意念排除贪、瞋、痴,由此而消除杀、盗、淫、妄的行为。

这就是无量的功德,亦是无量的善举。

 

*观成法师开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