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东坡《琴诗》

宋朝苏东坡居士,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,琴棋书画,诗词歌赋,无一不能。

有一次,他一面弹琴,一面思维,这些优美悦耳的琴声,到底来自何处呢? 

他忽然灵感涌上心头,即席写了一首诗,题名《琴诗》,内容是晓有禅意的:

若言琴上有琴声,放在匣中何不鸣?
若言声在指头上,何不于君指上听?

 

若言琴上有琴声,放在匣中何不鸣? 

他的意思是说,如果说琴上自有琴声,那么放在匣中的琴,为何不会自动发出声响呢?

 

若言声在指头上,何不于君指上听? 

他的意思是说,以手指弹琴,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,如果说声音是来自人的指头上,那么为何不在你的指头上去听琴声呢? 

 

无琴,只有手,又怎会有琴声呢?

可见琴声既不在琴上,亦不在手指上的。 

 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讲:

譬如琴瑟琵琶。 虽有妙音。 若无妙指。 终不能发。 

 

琴和指缺一不可。 优美悦耳的声音,其实是万缘所集而成的,又怎会单靠琴和指呢? 

 

单是琴的制造,就已经依仗数之不尽的众缘而成的。 例如:木料、颜色、弦线、工具、漆油。 阁下的指头,是身躯的一部分,一指的运作,是靠全身各部分,与指头的配合而成的。 

 

所以佛门讲:“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。”

 

无有一法不从众缘所生的。 所谓因缘,是指任何事物都是依赖众多条件,条件具备,相应的事物就会产生。

所以现象的存在,和条件是不可以分离的。 如果分离,相应而成的事物现象,就会随之而灭了。

 

凡夫往往只认识现象为实体,因为现象是有形有相的。 其实在形相之上,有无形无相的智慧去推动的。

琴声,是因内在的智慧,经过巧制的琴和熟练的手,而抒发出来的。 但是这一切,都是要靠智慧去引导。

 

佛门称智慧为“般若”。

“般若”的内心深处,就是佛性,又叫做“实相般若”。 

当你发掘出“实相般若”的时候,就能够超越形相。

 

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都可以成佛的。

当你彻底证悟佛性的时候,就能够超越三界六道轮回之苦了。

 

*观成法师开示